上个月看到一则关于森林幼儿园的维基百科条目。尽管它已经创立好几十年了,但这是我头一回听说这种幼儿园形式。显然,我非常认同这里面的育儿理念,我也担忧“自然缺失症”,并认为我们的心灵寄托范围太狭隘。以前我说过我绝对支持放养的形式,不过当时我没想到世上存在真在野地里放养小朋友的这种幼儿园。
这则维基百科里面也链接了几则很有意思的相关条目,如直升机式育儿(这正是我之前那篇文章的链接用语)、慢育儿、散养育儿(这名字怎么听都像是养鸡)。在我看来,当今社会育儿最严重的两个问题就是极端的风险厌恶和功绩至上主义,这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风险厌恶意味着过度保护,让他很难发展自我保护的能力;功绩至上意味着孩子从小就身处一个被无数双眼睛盯着各角度评估的竞争性环境里(比如学习成绩、才艺、身心素质),难以找到自发性的快乐,建立在与他人对比基础上的成就感是很容易崩塌的,也容易陷入永世焦虑(比得过初一,比不过十五)。
美帝似乎并不流行这种幼儿园形式,我们这附近也没有这样的幼儿园,不然我很想把娃送到这样的幼儿园去。现在我能做的就是每天吃完晚饭之后尽量带他们出去走一圈,玩一个小时,不要蹲在家里。老大三岁时已经可以把自行车骑得飞起,小区的儿童游乐场里除了一根竿之外(需要臂力),其它所有设施都能自由爬上爬下了,如滑梯、攀岩、软梯。我在室外干活儿时,他要是申请帮忙我也尽量不拒绝。比如昨天我在草坪上喷药杀杂草,他觉得好玩,跟了我一会儿之后就想自己喷,我就提着药瓶,让他拿着喷头自己辨认哪些是杂草并喷之,他喷得爱不释手。因为草药有毒,所以我估计在这个风险厌恶社会里,没多少家长敢让四岁的孩子打农药,而我只是嘱咐他不要喷到自己脚上、也不要踩到,他便小心翼翼地喷了十来分钟。老二相对不爱动弹,来回小区公园的路上得坐小三轮车,到了那边后我也尽量戳着他去爬上爬下,然而他似乎志不在此,对蚂蚁、甲壳虫之类的小虫子更感兴趣。在地上见着这样的虫子之后就是一个标准的亚洲蹲,蹲那儿看半天,乐不可支。
有时候跟国内的朋友一聊,我就觉得国内的育儿环境实在是恶劣至极,也就是前面说的风险厌恶和功绩至上。那种竞争氛围我想想都觉得窒息。世上到底哪里来的那么多不能输的起跑线啊?生命只是一个播种的季节,收获不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