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标签

谢益辉 2018-03-05

Paul Graham 在 2009 年写了一篇小文章《Keep Your Identity Small 》,对我很有启发意义。不过我在写这篇日志时,倒是费了不少脑子想如何翻译“identity”这个词——它似乎又是一个无法翻译成中文的词(像 GIT 里面的 fork 一样)。确切的说是可以翻译,但没有一个现成的词可用,只能用短语描述;它的意思是自我认同的一种身份、特征、归属感。换句话说,是自己给自己贴的一个标签,所以我暂且译为“自我标签”罢了。

Graham 说任何论坛上宗教话题最后几乎一定会沦为宗教口水战,政治话题也一样。其原因是多数这些问题都没有确定的答案,而且参与的门槛又低,人人都是“专家”。反正是发表意见嘛,意见总是便宜量又足;换个略有门槛的话题,比如谈谈 JavaScript,虽说也可能沦为工具、语言圣战,但沦陷的速度应该不及宗教和政治。

更深刻的原因是宗教和政治是很多人自己的标签:我归属什么教、什么党派。一旦有别人触犯了这个自我标签,当事人就一定会不遗余力去斗争。

他说如果这个理论是对的,那么它不仅可以指导我们避免什么样的讨论,也可以让我们可以有更丰富的想法。把自己从标签中解放出来,会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讨论时,要看对方在捍卫标签,还是在陈述事实。作决策时,不要用标签指导自己的选择。

我在 2014 年末读书笔记中曾经提到过《静静的顿河》,这是一部对我影响很大(可能是最大)的小说,其实它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人的一生纯粹只是为了不同的标签而战,是愚蠢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