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阅读

谢益辉 2018-08-17

看了一篇文章讲沉浸式阅读对大脑的作用。文章略长,生词也多,看得我昏昏欲睡,但主旨很简单,可以以一词概括,就是共情(empathy)。

阅读让我们进入他人的生活,体验他人的感受、想象、思考。这个“他人”可能是故事的主人公,也可能是作者。体验是为了理解。文章提到现代人的认知耐心(cognitive patience)在减弱,也就是我们越来越没有耐心去理解别人,尤其是与自己观点相左的人;某种程度上,我们把持有不同观点的人直接当成敌人。

[…] Robinson lamented what she saw as a political drift among many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toward seeing those different from themselves as the “sinister other.”

不过文章评论中有人指出 Robinson 本人是个伪君子,我对美帝名人不了解,不知此事真伪,感觉略讽刺。

文章还引用一部关于 Lewis 的剧,说“阅读是为了让我们知道我们不孤独”。这倒是跟我前面谈毛姆时的最后一段是差不多的意思。

读这篇文章时我们可能会有一个很自然的问题:阅读只是接收信息的一种方式,难道其它方式就不能让我们学会共情吗?其实作者自己也提到了这一点,但她的回答我完全不满意。她认为沉浸式阅读的共情质量更高,而我并没有看到明显的证据。看电影、看纪录片、玩游戏都可以让人高质量地浸入故事中,体验他人的喜怒哀乐。

对这个问题,我个人的回答是,阅读有别于其它接受信息的方式在于,阅读通常是主动的(小说除外,尤其是推理、悬疑小说),其它方式通常是用计牵着你的鼻子走。阅读文字与观看画面更重要的区别是,阅读给人留以巨大的想象空间,阅读的过程相当于每个读者用各自的脑子重新演了一部戏。这样的戏,外人很难提供给你,一切都靠你自己负责,没有背景音乐,没有脂粉梳妆,没有颜值担当,笑点、泪点、尿点都因人而异。

说到沉浸,前几天我刚提过沈复的《闲情记趣》。以前我并不了解沈复以及他的《浮生六记》,因为看了《闲情记趣》觉得很好,于是也特意找来《浮生六记》看看。遗憾的是六记已经散佚其二(看今人可以写博客用 GIT 分布式存储是多么幸福),只剩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可能是我对旅游不太感兴趣的缘故,这四记中,前三记读来都让人有沉浸之感,尤其是《坎坷记愁》。其中芸娘死前对一生的一句话总结让人唏嘘:

芸强颜笑曰:“昔一粥而聚,今一粥而散,若作传奇,可名《吃粥记》矣。”

这一句话,放在读书之时,可让人停下来感慨几分钟。我想,若是换作真人演戏,我们会有时间去体会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