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的文学回忆录

谢益辉 2018-05-04

前段时间看完毛姆的《文学回忆录:世界十大小说家及其代表作》,写得颇有趣味,有点颠覆我对那些小说家的想象。他列的十本小说中,除了《大卫 · 科波菲尔》我看过一半之外,剩下的都没翻过。可能读过小说再来看毛姆的评论更合适一些。这本书我一共做了五处笔记。

托尔斯泰及其《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一生思想挣扎,挣扎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我在《职业羞耻感》中说的,世人的付出和回报总是不成比例。这是他早年的想法:

我当时和现在都感觉到,以后也会如此感觉:只要我有多余的食物,别人没得吃,我有两件大衣,别人一件都没有,我就感觉自己在不停地犯罪。

于是他干体力活儿、挑粪、劈柴、做靴子、吃素、戒酒、认为钱是罪恶。最终以八十二岁的高龄离家出走,死在火车站,原因还是因为遗嘱中的财产问题(他想把自己的作品赠予大众,但妻子反对,并串通外人要拿到出版权)。

巴尔扎克及其《高老头》

现实生活中的巴尔扎克竟然是这样一个混蛋,嗜赌、浪荡、粗俗。毛姆的最后一段点评很有意思:

世上最伟大的四个小说家(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各自的语言都写得不好,真奇怪。文章写得好似乎不是小说家的标准配置;那股子精力和活力、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以及对人性的关心与同情更加重要。不过文笔好还是胜过文笔差吧。

有些客官大概能猜到我为什么要划出这一段:代码写得好不是码农的标准配置,精力、活力、想象力……和对人性的关心与同情更加重要。当然,代码写得好还是胜过写得不好。这似乎可以是一个普世法则。

勃朗特及其《呼啸山庄》

要不是我现在通常有意避开看小说(不想被情节性的东西牵着走),毛姆对这本小说的最后一句点评几乎让我想找来《呼啸山庄》看看,感受一下什么是他说的力量。

此书非常不完美;但它拥有极少小说家能给你的东西,那就是力量。我没见过一部小说描写爱的痛苦、狂喜、狠心、执着描写得这么令人着魔,16至17世纪的西班牙画家埃尔·格列科(El Greco)有一幅伟大的名画:雷霆大作的乌云下,景色阴暗荒瘠,颀长消瘦的人体呈现扭曲的姿态,被一股阴森森的情绪魅惑,屏息不敢吐气;一道闪电划过铅灰色的天空,使场景带有一股决绝的神秘恐怖的气氛,《呼啸山庄》就让我想起那幅画。

狄更斯及其《大卫 · 科波菲尔》

我这一处笔记跟小说无关,我把它挑出来只是觉得这一段讽刺写得太过瘾:

一百年前的美国人虽然乐于贬低欧洲的一切,但别人若批评他们,他们却很敏感。一百年前的美国新闻界会无礼侵犯任何倒霉的“新闻人物”的隐私权。一百年前的美国,注重宣传的人把有名气的外国人看成促销的天赐良机,对方若不太愿意被当作动物园的猴子来耍,他们就说他自负。一百年前的美国是个只要言论不冒犯别人的脆弱情感或影响别人的利益就可自由发言的地方,人人都可拥有自己的观点,只要这些观点和其他人的保持一致。

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卡拉马佐夫兄弟》

我发现老卡拉马佐夫的次子伊万跟我在《职业羞耻感》那篇日志的结尾得到的结论完全一样:

那么上帝不是邪恶就是不存在。

读书的乐趣之一就是你有一个奇怪的想法,以为这世上不会有什么人也这样想,但在书中发现有人跟你的想法一样。比如达利欧在《原则》的导言部分强调了把事情(原则)写下来的重要性;当时我在飞机上刚翻开这本书时,发现这厮跟我在这件事上的想法完全一致,如逢知己。第二天我在 RStudio 大会上讲 blogdown 的时候便立刻引用了他的话,尽管书的正文我都还没看。再比如丰子恺在《随感十三则》的第十二则中说丢掉一只雪白的香烟比直接丢掉两个铜板可惜得多,同样,烧掉二十包火柴也比丢掉两角钱可惜得多。我也有类似的肉痛感觉,但感觉这并不是抠门导致的(虽然我很抠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