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之心

谢益辉 2017-05-12

有时候我会以小人之心过度解读一些我看到的东西,比如去年的支付宝校园日记事件,彭蕾的致歉信末尾署名落款加了一句“美国出差途中”,我怎么看都觉得不太对劲,道歉就道歉,为何要专门强调自己是在美国出差途中写的道歉信呢?是表示很牛(我在美国耶)还是很忙(我在出差嗷)?感觉不那么真诚。


前几天看见 JSS 发推文说它在用 OJS(开放期刊系统)改版的时候曾经几乎三观崩溃,但后来还是改到了 OJS,很庆幸。有好事者急忙跑去评论说,啊,我很荣幸我参与了这个过程。唯恐世人不知伊的贡献。洒家不太明白,真的就这么缺表扬吗,活生生一个独孤求赞。


前面说到丰子恺老先生有中英混杂的毛病,如“偶然折取一根树枝,当 stick 用了一回”。后来看到另一篇里更浮夸,把 stick 音译成了史迪克。嚯,我差点没哭。我疑心有显摆外语之嫌。那个年代没有手杖这个词吗?当然也不是没有可能。拐杖应该是有的,而手杖可能只是洋人用的物件。


每年总有那么一段时间维基百科要打出一个丑丑的大横幅,号召大家给它捐款。今日看到一篇文章《维基百科之癌》,甚合我的小人之心。呈指数增长的东西的结局只能是毁灭(比如 CRAN 如果没有实质性变革我认为一定会垮掉),我一直都觉得维基百科从老百姓个人身上索要捐款一定不是长久之计,而且我坚信一定有很多大公司愿意不要回报给它捐款,这些钱来的效率比号召个人捐款高得多,而且不会如此扰民。维基百科的捐款广告实在是太烦人了,而且有欺骗读者之嫌(狼来了)。我也不太喜欢这个创始人吉米 · 威尔士,捐款广告以个人名义发出来(一封来自威尔士的信),动机是啥呢。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话的普适性太强了。比如我不止一次听说维基百科里某些编辑的政治斗争。人群聚集的地方总是会诞生政治,也是蛮烦的。另一个例子是 Stack Overflow(缩写 SO)。我喜欢 SO 的一切,但唯有一点我是烦得要死,就是老资格用户对新手痛下杀手,那种积分是个位数的用户来提问,一看就是新手,问题问不好完全可以理解,但为什么不鼓励伊改进问题,而是上来就是给人把帖子关掉了呢?我已经见过好几次这样的情况了,比如:

就这么急于展示你们的虚拟权力吗。

前一阵子我看了 Likan 的一篇日志《权力感如何改变一个人》,觉得很受启发。我觉得网络社区里“威望”高的人就容易被权力感毒害,而且是被毒害了还浑然不知,以为自己在行使正义。寡人对抗权力感的办法就是做饭和看书,这两件事容易让人找到本体。在网上写博客都不算办法,因为总有人围观;但写日记算,比如霍志骥和妙竹师姐。

斯坦福监狱实验应该有很多人听说过,这也是心理学里著名的实验,显示了一个人被赋予权力时心理阴影面积可以大到骇人的程度。

所以霍志骥评论说“如果人类是有希望被拯救的,那就只能依靠心理学”,虽然听起来有点夸张,但我非常赞同。